特朗普仅凭一己之身,正在对美国那已然强大的根基进行着摧毁式的破坏!
《纽约时报》于当地时间5月5日报道称,当日在巴黎索邦大学,法国政府携手欧盟举办了一场活动,其名为“为科学选择欧洲”(Choose Europe for Science)。活动发言期间,法国总统马克龙言辞间屡屡对美国政府打压科研人员的行径予以批评。此前,鉴于美国总统特朗普削减资金的相关政策致使不少科学家离开美国,法国便已筹划接纳这些科研人员。在此情形下,马克龙于此次活动中宣布,将会投入数额达1.13亿美元的专项资金。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对外公布了一项金额约为5.66亿美元的投资计划,其目标在于未来两年内把欧洲打造成为对研究人员极具吸引力的地方,使其宛如一块磁石般吸引着科研人才汇聚于此。尽管冯德莱恩并未明确提及美国,但她也明确指出,当下全球那种对基础性、自由开放研究产生质疑的学术氛围,着实是极为错误的。透过马克龙以及冯德莱恩的相关表态,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情况:特朗普团队在其国内对美国科研团队进行了大规模的压制行动,而这一行为恰好为欧洲创造了争抢美国科技人才的良好契机。
近期,美国针对高校以及科研团队展开了系统性的打压行动,而这已然演变成一场极为严峻的学术危机。就资金层面来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预算出现了大幅下滑,骤降幅度达到56%,仅剩50亿美元。如此一来,像气候科学、清洁能源这些关键领域的相关研究势必会陷入停滞状态。同样,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预算也被削减了40%,仅余270亿美元,这直接致使癌症、艾滋病等超1000个研究项目被迫中断。更为严重的是,哈佛大学由于拒绝按照政治方面的整改要求行事,结果被冻结了高达22.6亿美元的联邦资金。这一举措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比如结核病疫苗的研发工作不得不终止,6000只用于实验的猴子面临着被安乐死的命运,渐冻症研究团队也无奈解散。在这种多重不利因素的双重打击之下,诸如斯坦福、约翰斯·霍普金斯等顶尖学府也难以幸免。它们被迫进行裁员,人数多达2000余人,并且还削减了35%的研究生招生名额。
在高校领域,美国政府向哈佛大学下达了一系列要求,诸如废除多元化政策,设立外部审查小组以监督学术自由状况,并且关闭一切关乎种族平等的项目。如此这般的政治干预举措,已然引发了严重后果。据《自然》杂志的相关调查显示,多达75%的受访科学家都在考虑离开美国,而华裔学者更是深受其害,成为了首当其冲的群体。自相关政策实施之后,情况愈发糟糕。至少有190名科学家遭到了调查,其中华裔研究者面临的困境尤为突出。高达42%的华裔研究者因自身的种族身份而深感不安,更有65%的华裔研究者被迫终止了国际合作项目。更为离谱的是,美国联邦政府竟然还在其他方面大动手脚。它大规模地删除了空气质量、地震监测等诸多领域的公开数据,其意图昭然若揭,分明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掩盖自身在政策方面所犯下的失误。
曾经,美国凭借着所谓“自由开放”的科研环境,成功吸引了全球多达40%的诺贝尔奖得主,这一成就使其在科研人才汇聚方面占据着显著优势。然而,当下美国所推行的相关政策,却正在逐步瓦解这一曾经引以为傲的优势局面。据相关情况推测,倘若这种态势持续四年之久,极有可能致使出现“一代科学家的迷失”这般严峻的状况。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也发出了严肃警告,指出如今的美国已然发生了巨大转变,早已从曾经吸引各国人才纷至沓来的“人才洼地”,彻底沦为了人才不断流失的“人才流出国”。
该如何形容这种情况呢?科研人才的集聚似乎也存在着类似“人传人”的现象哦。就拿美国当初的崛起来说吧,最初是一批来自欧洲的科学家纷纷奔赴美国,而后他们又不断地牵线搭桥,吸引来更多的科学家前往美国,如此这般,就如同滚雪球一般,让美国的科研人才规模不断壮大起来。
人才招引实则是一个类似“多边拔河”的动态流程。或许有人会觉得,在这过程中自己使的力气小些,也不过就是少招揽几个人罢了。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实际上当你用力不足时,那些原本已经被你招致麾下、如同装进自己口袋里的科研人员,都极有可能被欧洲的科研团队吸引走。可见,人才招引乃是一个始终处于不断流动状态的动态过程呀。
无论身处何方,人才向来都是备受青睐的,其中从事科研工作以及投身高等教育领域的顶尖人才更是如此。既然美国已然无法接纳这些人才,那么也就休要埋怨欧洲开始展开人才抢夺之举了。
据相关媒体披露的数据显示,法国艾克斯 - 马赛大学的“某计划”(注:此处原文未明确具体计划名称,故表述保留一定模糊性)共收到了298份申请,其中有高达70%的申请是来自美国的专家。与此同时,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也收到了不少关于延长留德工作的请求,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亚洲国家对于该研究所职位的浏览量同比出现了30 - 39%的增长态势。另外,在加拿大方面,其职位申请量相较于上一年同期出现了激增的情况,增幅达到了41%,不过反向申请量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下降幅度为13%。
人才向来是强国的根基所在。如今欧洲已然开启了对美国人才的争抢之势,在此情形之下,我们中国难道不应加快相关行动的步伐吗?
据澳大利亚智库ASPI的研究表明,中国在57项关键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而这一成果实则是由庞大的人才基数以及精准的培养体系协同促成的。相关数据呈现出这样一番景象:中国的技能人才总量已然突破2亿之巨,其中高技能人才多达6000万,并且职业教育所涵盖的专业多达1394个,如此规模的人才储备量,西方是望尘莫及的。然而,真正助力中国达成弯道超车之举的关键因素,当属人才链与产业链之间的深度融合。要知道,智能制造所迫切需要的并非是那些安坐于象牙塔内埋头撰写论文的学者,而是那些能够读懂生产线代码、可以对工业机器人进行精准调校的实战型工程师呀。
令我忧心的是,部分大学以及科研机构,它们或着眼于提升名气,或着眼于争取更多项目,抑或为了推动学校的层级晋升,甚至会出于某些特定的价值观考量,又或者是看重对方能为自家孩子开具的推荐信等因素,从而将那些已然过气、观念和知识体系都已落伍的专家招募进来。如此一来,便极有可能对国内自主培养的、具备真正高素质的人才形成压制之势。好在情况并非全然如此,中国诸多大型企业在这方面还是有着清晰认知的。像华为、比亚迪这类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它们在招聘人才时,无论是面对有着海外留学经历的人员,还是本土培养的人才,统统都要先经过好几轮实实在在的操作技能考核,之后再做定夺。
在我看来,耗费大量资金去供奉那些犹如“空中楼阁”般的海外人才,倒不如多多为本土青年科学家创造有利条件、提供发展机遇。要知道,像突破芯片封锁、弥补发动机短板这类切切实实存在的难题,其解决之道并非取决于论文的数量多少,关键在于是否具备真刀真枪干实事的创新能力呀。